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關愛各類人才紀實
發布日期:2022/10/18 9:50:00 瀏覽量:2348
讓更多“千里馬”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關愛各類人才紀實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關心關愛各類人才成長進步,在政治上對人才充分信任、在思想上對人才主動引導、在工作上為人才創造條件、在生活上對人才關心照顧,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
經過不懈努力,目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逐年提升,在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作中,越來越多的“千里馬”擔負起時代所賦予的使命責任。
增強人才使命感
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做弘揚愛國奮斗精神的引領者
“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在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里,擺放著一張粉色乘車票,上面印著這樣一句話。
這是1956年交大人的西遷專列乘車證。彼時,一代科研人員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舍小家顧大家,從黃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濱,打起背包就出發,開啟了建設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學的“燃情歲月”。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遷博物館,親切會見了14位西遷老教授:“你們交大西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對西部發展戰略布局來講,意義都十分重大?!?/span>對“西遷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有深刻闡釋: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精神支柱,關心關愛人才,就是要為人才舉旗定向、掌舵領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持續激發廣大人才的愛國奮斗精神。
對科技人員,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科技人員要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中?!薄靶聲r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span>
對青年人才,每每走進他們中間,習近平總書記都寄望大家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在“五四”運動策源地北京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同師生們交流如何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勉勵廣大青年充分展現自己的抱負和激情,胸懷理想、錘煉品格,腳踏實地、艱苦奮斗,不斷書寫奉獻青春的時代篇章,并要求“全黨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span>
對海外留學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
從“兩彈一星”精神到載人航天精神,從“西遷精神”到偉大抗疫精神,無不貫穿著激昂澎湃的愛國主義主旋律;從錢學森、鄧稼先、朱光亞等老一輩科學家,到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鐘揚等新時代優秀人才,他們的感人事跡無不閃耀著愛國奮斗精神的光芒,在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標示出愛國主義的歷史厚度與時代高度。
對弘揚愛國奮斗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愛國奮斗精神對當代中國的重大意義,對在全社會弘揚愛國奮斗精神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印發了《關于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
隨后,從中央到地方,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開展國情研修、業務培訓等,以此增強人才對黨和國家奮斗目標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講好優秀人才的愛國奮斗故事,激勵廣大人才勇擔民族復興大任,胸懷祖國、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各地也在不斷完善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推動領導干部做專家人才的摯友諍友,系牢黨和人才的“紅色紐帶”。
“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绷暯娇倳浾f。
這一系列加強團結引領服務人才的重要舉措,對于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形成不懈奮斗、團結奮進的生動局面,具有深遠意義。
增強人才榮譽感
讓科學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成為時代主旋律2015年1月,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最高科學技術獎。習近平總書記彎下腰向坐在輪椅上的科學家頒發獎勵證書,“禮遇”老一輩科學家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當看到當時已經年逾九旬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站在代表們中間時,習近平握住他的手,挪開椅子,扶著老人請他坐到自己身邊,這一幀畫面,暖心感人。
連續多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親自為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頒獎;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就重大方針政策制定當面聽取黨內外各方面專家人才的意見建議;多次會見科技人才、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

黨中央對人才的關心關愛,激發了廣大人才的創新創業熱情。圖為“七一勛章”獲得者、大國工匠艾愛國(中)在傳授技藝 賀意波 攝
尊重人才才能廣聚人才,崇尚人才才會人才輩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尊崇和禮遇人才,大力倡導科學家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強烈的人才意識,帶動全社會厚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必擇鄉,游必就士。
2019年5月,黨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完成取壤任務,為中國帶回了寶貴的1731克月壤。壯舉的背后,是無數航天人的拼搏與堅守?!版隙鹞逄枴比蝿諝v時10年,匯聚了全國數千家單位的數萬名科技工作者。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院士專家,有新一代科技領軍人物,也有初出茅廬的95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忘我奮斗,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大力弘揚。
匠心為馬,逐夢前行。
“橋吊作業好比是在高空‘穿針引線’?!痹?0多米的高空,面對復雜多變的天氣和規格不一的船型,竺士杰和他的班組總能快速而準確地完成集裝箱裝卸。從一名技校生到全國勞模,從獨創高效率橋吊操作法到帶動團隊一同創新,工作20余年來,竺士杰用持之以恒的堅守和精益求精的追求,詮釋了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精神。2020年3月,竺士杰向習近平總書記報告寧波舟山港取得的成績。
一把焊槍,可以在紫銅鍋爐里、電機輪骨架上“修補縫紉”,還能給導彈、艦艇的焊縫“把脈問診”。2021年6月,我國焊接領域“領軍人”、71歲的“鋼鐵裁縫”艾愛國,激動地接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他頒授的“七一勛章”?!按髧そ?,國家就需要你這樣的人?!笨倳浲H切握手、表示祝賀,殷殷話語彰顯愛才重才的深厚情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的氛圍,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專門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尊重勞動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2018年10月,習近平在同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指出,要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國工匠是職工隊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會要協同各個方面為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發揮作用搭建平臺、提供舞臺,培養造就更多勞動模范、大國工匠。
知必行、行必達。
中國科協聯合11個部委開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在全國開展科學家精神“三進”活動,組織生動活潑的宣講教育活動。面向新入學大學生、研究生和新入職青年科研人員集中開展系好學術生涯“第一??圩印毙v教育;全國總工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身邊的大國工匠”推薦學習活動,并與教育部聯合組織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將大國工匠請進校園,為學生傳授做人學藝的經驗和體會,搭建起大國工匠同師生交流的長效平臺;人社部指導各地、各行業部門,建立以技能大獎和技術能手獲獎者為帶頭人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鼓勵各地、各行業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舉辦各種形式的高技能人才主題活動,為受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參與高新技術開發、同業技術技能交流、絕招絕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受表彰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
增強人才獲得感
打造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讓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人才“名利雙收”
2014年8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指出,用好科研人員,既要用事業激發其創新勇氣和毅力,也要重視必要的物質激勵,使他們“名利雙收”。名就是榮譽,利就是現實的物質回報。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一系列開創性、示范性、突破性舉措,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以崇高禮遇褒獎功勛人物,以實際行動關愛英雄模范。
“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八一勛章”、國家榮譽稱號和“友誼勛章”五大最高榮譽,標注崇高坐標。在此基礎上,關于人才的多層級多類別多領域的功勛榮譽表彰體系日益豐富完備。從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國家科學技術獎、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技術能手,到部門、地方表彰獎勵,不斷激勵各類人才對標先進、力爭上游。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向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劉永坦院士和錢七虎院士頒發獎章、證書。
這一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也有所調整。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由設立之初的500萬/人調整為800萬/人,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獎金額度也同步提高50%。
對取得突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進行獎勵,對于促進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3月,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強化分配激勵,讓科技人員和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通過科技創新創造價值,實現財富和事業雙豐收。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全面發力加快推進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
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譚立英于2016年牽頭成立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億元,其中科研成果知識產權作價入股1.332億元。哈工大還決定,將85%的知識產權收益獎勵給譚立英科研團隊。
2018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第一次把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政策重點支持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高技能領軍人才,把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技術工人,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活力。
隨著2011年中國開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因競賽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的技能人才越來越多,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技術能手評選表彰制度在青年技能人才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越來越高。
“政府給的榮譽越來越多,領到手的工資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親戚朋友也越來越高看,我們干得更有勁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濟南鐵路局青島動車段高級技師劉波感慨地說。
獎勵創新、關愛人才,不單是提升對他們的物質獎勵,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其中就包括將科研人員從繁重的行政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潛心進行科技研發。
2018年5月,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表示,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下,為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我國對重大科研任務實行了“揭榜掛帥”和“賽馬”制,對前沿探索項目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還設立顛覆性技術專項,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普遍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讓更多的青年科學家當主角、挑大梁,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蔽覈鴱V大人才必將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肩負起時代重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奮勇前進?。▉碓矗骸吨袊瞬拧冯s志)